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速,區域性、複合型的大氣汙染問題日益突出。傳統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通常由數量有限、設備精良的國控或省控站點構成。這些標准監測站雖然數據權威、准確,但因其建設與運營成本高昂,布設密度普遍不足,導致其監測結果更多反映的是區域整體的空氣質量平均水平,難以捕捉到城市內部細微的汙染差異。
這種“以點代面”的模式存在明顯局限:無法精准定位隱藏在居民區、工業園區或交通幹線附近的局部汙染源,無法清晰追蹤汙染物的擴散路徑和演變過程,導致環境管理者在應對汙染時,常常面臨“說不清汙染來源、搞不清汙染趨勢”的困境。爲了實現對大氣汙染更精細化、更快速響應的管理需求,網格化大氣監測模式應運而生。
網格化大氣監測的核心理念是:通過高密度、低成本地布設大量微型或小型化的大氣監測設備,將目標區域劃分爲若幹個獨立的監測網格,形成一個覆蓋全面、實時在線的感知網絡。
在規劃好的網格內,根據人口密度、産業分布、交通流量等因素,在關鍵位置(如街區、園區邊界、建築樓頂)安裝微型監測站。這些設備體積小、能耗低,能夠對PM2.5、PM10、二氧化氮、臭氧等關鍵汙染因子進行連續監測。
監測設備通過無線網絡(如4G/5G)將采集到的高頻數據實時傳輸至中央數據平台。
數據分析與管理平台:平台彙集各網格點的實時數據,通過時空動態圖、汙染熱點圖、溯源分析模型等工具,將數據轉化爲直觀的可視化信息。平台能夠快速識別出汙染濃度顯著高于周邊區域的“熱點網格”,並結合風向風速等氣象數據,初步判斷汙染物的可能來源方向。
當某個網格點數據持續異常升高時,系統會立即報警,並在地圖上精准顯示其位置。環保執法人員可以依據該信息,迅速前往該網格區域進行排查,鎖定具體的汙染企業、施工工地或餐飲聚集區,極大提升了執法效率。
風途新聞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