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(國控點、省控點)雖然數據精准、具有法定效力,但其建設和運營成本高昂,導致空間分布密度不足。這種稀疏的點位布局主要服務于區域宏觀空氣質量評價,難以精確反映複雜城市內部(如工業區、交通幹線、商業區、居民區)的汙染空間分布差異,更無法實現對汙染排放源的快速定位與追蹤。當汙染發生時,傳統體系能判定區域整體汙染水平,但難以爲精准執法和快速響應提供空間上的決策依據。
爲應對上述挑戰,監測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可行性。傳感器技術的成熟使得以較低成本獲取PM2.5、PM10、SO?、NOx、O?等關鍵參數分鍾級連續監測數據成爲可能。這些微型傳感器設備體積小、能耗低,便于在城市路燈、交通護欄、建築樓頂等進行高密度、靈活布設,構成了網格化監測網絡的物理基礎。
網格化環境監測站是近年來環境監測領域的一項重要創新,它通過高密度、低成本的微型傳感器網絡,實現了對區域環境質量,特別是大氣汙染的精細化、精准化監測,有效彌補了傳統監測站點的不足。
一旦某個微站數據異常,系統會立即通過平台或手機APP向負責該網格的監管人員發送預警。網格員需及時到現場排查處理並將結果反饋,形成一個“發現-預警-處置-反饋”的閉環管理。
風途新聞資訊